幹炒五香黃豆

綜合評分 7.9
一龍騰飛氣象新,二龍戲珠喜開顏,三龍擺尾財運到,四龍聚首幸運會,舞(五)龍歡慶新年情,六龍掀開紅蓋頭,騎(七)龍一躍八千里,九龍連環扣吉祥,石(十)龍大開運氣轉!今天是農曆二月初二,被稱作「龍擡頭日」,「青龍節」,「春龍節」,其實,古時的青龍節是農曆二月初一,古稱「中和節」,源自唐代,傳說這一天是皇帝誕辰的日子,是炎黃子孫共同的節日。張淏的《雲谷雜記》中記唐德宗以農曆二月一日為中和節。吳自牧的《夢粱錄》亦載,二月朔,謂之中和節,民間尚以青囊盛百穀、瓜果的子種,互相饋送,為「獻生子」。    中和節被更為青龍節、龍頭節,民間相傳始於北宋時期的山西太原。宋太宗 趙光義佔領晉陽城後,被晉陽龍城之說嚇得膽戰心驚,遂於二月下令把晉陽西北的系舟山剷平,意謂拔去「龍角」,四月又水灌晉陽城,千年古都變為廢墟。太原百姓憤恨統治者的愚昧與殘暴,次年將中和節改為龍頭節、青龍節以示紀念。趙光義聞訊,大發雷霆。為避免統治者變本加厲塗炭生靈,大將楊業、呼延贊等聯名上書,稱中和節前,天上青龍宮七宿初顯、青龍擡頭,太原百姓視為吉祥,特更節以賀。面對這些個太原籍大將,趙光義雖有疑心,因害怕再向太原治罪徒生兵變,於是順意下詔:「天降吉祥,全國效仿」。從此中和節就更改為青龍節了,「二月二,龍擡頭」的太原民諺,也開始在全國流傳。北宋以後,青龍節逐漸固定為二月二。    在民間,龍是祥瑞之物,人們祈望龍擡頭和風化雨滋潤萬物。同時,二月二又在二十四節氣之一的驚蟄前後,陽氣上升百蟲蠢動,人們更祈望龍擡頭出來鎮住毒蟲。因此,青龍節便有了引龍、滅蟲、理髮、忌針等習俗內容,此日一系列的祭祀和飲食文化活動也與「龍」有關,稱為青龍節裡吃龍食。    在山西民間正月裡不許剪頭髮,聽奶奶說正月剪頭髮對舅舅不好,因此,「二月二龍擡頭」,人人都要理髮,意味著「龍擡頭」走好運,給小孩理髮叫「剃龍頭」;婦女不許動針線,恐傷「龍睛」;人們也不能從水井裏挑水,要在頭一天就將自家的水甕挑得滿滿當當,否則就觸動了「龍頭」。    關於二月二的飲食風俗,麪食是山西一絕,因此,這天依舊以麪食為主。山西呂梁地區要吃炒黃豆謂之吃「龍豆」、攤煎餅或蔥花脂油烙餅謂之「扯龍皮」,還要吃糕,稱為太陽糕。《明宮史》稱「初二日,各家用黏面棗糕,以油煎之;或以面和稀,攤為煎餅,名曰薰蟲」。同時還要用糕來糊狼嘴,並吃梨敗火、打髒氣。

用料

做法

  • 準備適量幹黃豆

  • 幹黃豆放入冷水中,提前浸泡一個晚上

  • 至黃豆吸收水分充分泡脹,體積是幹黃豆的3倍左右

  • 鍋裡放入適量冷水,放入1片香葉、1段桂皮、1個八角、花椒適量和1個乾紅辣椒

  • 撒入適量五香粉

  • 根據各人口味放入適量食鹽

  • 泡好的黃豆瀝水放入鍋中,蓋好蓋煮制10分鐘左右

  • 煮到黃豆熟控幹水分,撈出放在盤中,加入1湯匙橄欖油

  • 用筷子攪拌均勻,使每個黃豆均勻的裹一層橄欖油

  • 炒鍋放在火上燒熱鍋底,放入黃豆開中火用鏟子翻炒

  • 隨著熱氣的熱氣的增加,黃豆表面開始變得萎縮

  • 轉中小火繼續用鏟子不停的翻炒

  • 炒到黃豆表面逐漸縮小,色澤開始向金黃色轉變

  • 轉小火繼續用小鏟子不停翻炒

  • 炒到鍋裡發出黃豆碰撞的「噼啪」聲,黃豆表面有火色時即可關火

  • 炒好的黃豆放在容器中晾至冷卻,即可食用

小貼士

泡黃豆的用水量是幹黃豆的1~2倍,黃豆經過浸泡膨脹營養價值可以得到充分發揮,更易於人體吸收。 這樣炒好的黃豆乾香綿軟,更易於人體消化吸收。

所在的分類